大陸綜藝節目拚輸出 先討好自家人  


【世界日報╱廣州日報/莫斯其格報導】

甄嬛傳紅遍華人圈,也有英文版。
圖,緯來提供
說起今年熱門綜藝節目,大家也許會想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星跳水立方》及《中國夢之聲》,但你知不知道,它們都來自海外版權?如今,這些節目都有不少忠實的中國粉絲,但也有觀眾好奇:大陸有沒有成功的綜藝節目可以輸出國外?

廣電局新規 自製成必須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下發通知,確定了明年上星綜合頻道調控政策,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個。所以不少靠版權引進打響知名度的電視製作公司開始轉型,紛紛開發原創模式,並將目光瞄準了央視。

對此,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坦言,此舉是電視節目模式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標誌性階段,「新規讓我們意識到不能盲目引進,要思考如何加快本土模式的研發」。

劉熙晨也提出一種擔憂:現在大陸節目模式自主研發屬於稀缺狀態,大多以引進為主。從引進版權、學習製作慢慢變為自主研發,這個過程需要有製作方的強大實力作為支撐。由於自主創新的成本太高,「可能有些電視台會對國外模式進行抄襲,有悖於新政策的初衷」。

爸爸們扎堆 買版權難斷


雖然通知規定明年衛視要對引進模式有限制,但如今,「引進」依然是綜藝節目的關鍵詞。

近來《爸爸去哪兒》爆紅,各衛視也順勢加入混戰,接下來起碼將有24檔與親子有關的節目扎堆出現!青海衛視《老爸老媽看我的》、陝西衛視《好爸爸壞爸爸》及浙江衛視《星星知我心》等。

《爸爸去哪兒》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南韓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對比兩個版本來看,中國版的孩子長相被認為「完爆南韓版」,而且中國版的爸爸們個個都是潮爸。在流程上,芒果台顯然將原版拖沓的環節省去,接地氣的剪輯讓人眼前一亮。

此外,剛剛開播的重慶衛視新節目《奇蹟夢工廠》來源於南韓SBS的節目《奇蹟世界》;青海衛視《老爸老媽看我的》是日本NTV《第一次任務》的中國版;剛剛落幕的北京衛視《最美和聲》則來源於美國電視歌唱競技類季播節目《Duets》。

除了正在熱播的節目外,今年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大陸綜藝節目也基本上都源自海外版權。其中,《我是歌手》引自南韓MBC電視台爆紅的真人秀節目《I am a singer》,東方衛視的《媽媽咪呀》來自曾在南韓創造收視奇蹟的王牌節目,深圳衛視《男左女右》的版權方是荷蘭一家著名的版權公司的《Battle of the Sexs》……

《非誠勿擾》 攘外打頭陣


《非誠勿擾》已先後輸出多個國家。
《還珠格格》泰文「神翻譯」笑爆網路,英文版「甄嬛體」掀起惡搞風潮,《媳婦的美好時代》被非洲引進,收視率居高不下,中國影視劇在海外知名度迅速提升。然而,中國綜藝節目為什麼始終在「致敬」外國版權?節目輸出到底有多難?在業內人士看來,衛視綜藝節目要從「買版權」變成自主研發,才能讓中國的綜藝節目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逐漸成熟。
據了解,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已經走上了版權輸出的道路。《非誠勿擾》已先後在新加坡、南韓等多個國家落地,北美、歐洲等地的不少國外媒體也開始聯繫節目購買版權,更有一些國家開始考慮徹底引進《非誠勿擾》節目模式,進行全面本土化包裝。

《全能星戰》 未播就賣出


此外,同樣來自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也開始走出國門。在《全能星戰》還沒播出時,江蘇衛視就和國際知名節目模式公司Armoza(以色列)舉行了海外模式發行簽約儀式。這次簽約意味著,當時尚未開播的《全能星戰》已成了中國首個模式輸出的音樂節目。談到《全能星戰》的研發,節目總製片人黃斌介紹說,這檔節目研發耗時一年半之久,「期間,我們邀請了很多海外的電視製作公司一起進行頭腦風暴,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真人秀節目」。

努力外賣 求名多過利


說起電視節目的輸出,觀眾不免好奇,節目的輸出跟輸入一樣,都是傳說中的「天價」嗎?對此,雖然電視台方面避而不談。但有業內人士透露,電視綜藝版權的交易成本,因為有了中間商的哄炒,價位直線上升。但按期賣的電視綜藝,即便有一、二線價格之分,也基本維持1000美元一期,相比廣告收益,綜藝版權出售利益回報僅是「九牛一毛」。而在江蘇衛視品牌推廣部劉先生看來,「輸出模式意義大於經濟收益」。

對於《全能星戰》未播就實現輸出的現象,有觀眾表示不解:「此前衛視一向是買一些成熟的電視節目,但《全能星戰》還沒播出,未經過觀眾檢驗,怎麼就賣出去了?」對此,節目組回應稱:「沒有播出只是缺少本土市場反響的數據分析,其實並不妨礙模式本身被挖掘。」而Armoza公司首席執行官AviArmoza先生則透露自己看重的是節目的獨特元素,「《全能星戰》的模式有很多獨特元素,比如曲風對決的主題、參賽歌手的個人成長及移動的椅子,都是能讓節目脫穎而出的亮點。」

打入歐美 成功很罕見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要做到真正百花齊放的節目輸出、甚至打入歐美主流電視市場,依然路漫漫。

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電視人不是不願嘗試,而是有的嘗試效果並不好,「有的自製新節目並未獲得觀眾認可,收視率受挫,不僅節目組受打擊,廣告客戶也給電視台不少壓力。因此,不少電視台情願去買海外版權,一來那些節目是經過觀眾認可的,二來『洋東西』終歸是個賣點。」在收視率和廣告客戶的雙重壓力下,電視台方面「嘗試」的道路越走越窄,成功的例子也罕見,「輸出」更是不容易。

在總局鼓勵原創之後,電視台能否創作出受國內觀眾歡迎和國外買家青睞的節目?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電視節目的現狀來看,離全面輸出還是有很遠的距離,「當節目真正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才更有希望走向國際」。(娛樂新聞組整理)

【2013/10/30 世界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ffee-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